“咔嚓咔嚓。”走进兰溪市柏社乡洪塘里村葛位根的家中,一声声劈竹子的声音传入耳朵。葛位根13岁开始跟父亲学竹编,60年来一直没有丢下这门手艺。
竹子变成宝,全靠篾匠师傅手儿巧。一棵直径20厘米的竹子,在篾刀、小锯、小凿子以及度篾齿等工具的“洗礼”下,经过砍、锯、切、剖、拉、撬、编、织、削、磨等一道道工序,变成宽的、扁的形态不一的篾条,有的还变成了一根根细如头发的篾丝。
原材料准备就绪后,就可以着手编了,而竹编工艺大体分为起底、编织、锁口三道工序。篾匠手艺是一门细致活,要经过许多年的磨炼,才能达到精熟的程度。一根根篾条在葛位根长满老茧的手上灵活翻飞,背篓、箩筐、垫子、凉床、撮箕、筲箕、畚箕、箢箕……仿佛这60多年来的岁月沉淀,也都被葛位根编织进各类竹编产品里。
随着生活的变迁,如今许多竹制品已经被塑料制品代替。如今,葛位根以做礼盒为主,用于喜事或者收藏。编制一个工艺礼盒,葛位根差不多要花7天左右时间,因此,要买他们家礼盒的顾客,基本都提前预订。
尽管已经70多岁,但葛位根的思想挺新潮,他不局限于一些平常的款式,经常叫孙媳妇到网上下载一些外地竹编产品的图片,仅凭一张照片,他就能自己琢磨出该产品的内部构造,然后编织出新产品。
“过段时间我要试着做这个看起来像铜火锅的造型,它分上下两层,里面可以放东西,我不知道能不能做成,就想试试。”葛位根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