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意通

传承竹编技艺,78岁老篾匠坚守半个多世纪

   2023-07-17 网易2350
导读

传承竹编技艺,78岁老篾匠坚守半个多世纪

篾席、簸箕、竹篮……这些如今已逐渐淡出大众视线的手工竹编制品,曾是家家户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,更是一代人挥之不去的“乡愁”。在张家港,今年78岁的陶永飞是后塍竹编第四代传承人,也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。17岁时,陶永飞接下这门手艺,成为一名篾匠,半个多世纪过去,他仍在坚守。

17岁跟随父辈学习竹编,一门手艺坚持半个多世纪

后塍地处长江下游, 这里“家家栽竹,户户笋香”,活跃着一大批篾匠。他们手法娴熟,技艺精湛,编制出的竹器备受青睐。原曹场巷村陶氏家族祖祖辈辈编制竹器,传承百年,陶永飞便是陶家祖传竹篾手艺的第四代传承人。

△陶永飞在做篾片

走进陶永飞家中的竹编工作室,竹子的香气一下子扑面而来,屋内的架子上,摆放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竹编制品,各个都制作得精美细腻。“这个提篮是用来盛放饭菜的,便于携带,从选竹子开始,劈竹开条、撕篾刮篾、编织喷水……需要花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。”说话间,陶永飞就摆起长板凳,挑上一根竹子,展示起如何制作篾片。

“这个讲究手感,左手把握住,右手劈的时候动作连贯,新手学需要集中精力,稍不留神就会把竹子劈歪。”现代快报记者看到,身为老篾匠的陶永飞,在劈篾改篾时并不需要时刻盯着手中的竹子与蔑刀,还能与旁人说笑交谈,布满老茧的双手,诉说着关于竹编技艺的精细与不易。不过,年过七旬的陶永飞视力已大不如前,他说,制作竹编的速度更是没法与年轻时比。

陶永飞回忆,17岁那年,他跟随父辈学习竹编技艺,这份热爱至今已持续了半个多世纪。当时,无论是竹刀、竹鑿、蔑千等工具的使用方法,还是插、穿、削、锁、钉、扎、套等基本功,陶永飞都一点一滴学起,每天反复练习,手艺日渐精湛。从入门到出师,他只用了两年时间。

△高春霞在跟着陶永飞学习

成功入选升级非遗项目,师徒齐心让传统技艺得以传承

学成后的陶永飞进入后塍竹器厂,从事设计打样工作。“那时候忙啊,我们做的很多工艺品都出口到美国、日本等国家,售价高,销量好。”陶永飞告诉记者,年轻时的他就十分热爱研究竹编技艺,每天下班后,即便再累,他都会坚持做竹编,保证日日不离手。

不过,后来随着新兴工业的兴起,机器取代了手工,竹编等传统纯手工艺品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。“我年纪大了,这么好的传统手工艺,以后没人做就可惜了。”陶永飞告诉记者,为了让竹编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,他招收了一些徒弟,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人,到现在只剩下了3人仍在坚持。

从事美容行业的高春霞是陶永飞的徒弟之一,已经学习竹编三年了。高春霞告诉记者,感兴趣来尝鲜体验的人挺多,真正愿意静下心来学习传承的很少。她认为,学习竹编,不是为了编织某一个作品,而是要成就一门手艺,因此,她一定会把这份兴趣坚持下去,变成一份热爱。

2011年,后塍竹编被列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此后,陶永飞与徒弟展开合作,对传统竹编的技法与花纹进行改良,创作出一系列新颖别致的灯具、花瓶、缩小版的簸箕等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的家居用品,为传统技艺注入了崭新的活力。徒弟们也常常会走进学校、社区教授竹编,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这项非遗技艺的魅力。


 
(文/小编)
 
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
0相关评论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,作者: 小编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s://www.168syt.com/news/show.php/itemid-6030/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