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意通

两千年工艺传承,感受东莞非遗魅力

   2023-02-13 好手信2530
导读

东莞历史悠久,文化旅游资源丰富,不仅拥有南社古村、麻涌华阳湖等东莞文化旅游胜地,还孕育着一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东莞的文化魅力,都凝聚在这一代代的非遗传人身上,凝结在这一个个非遗文化的技艺之中。

石龙醒狮

       广东醒狮文化,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醒狮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,五代十国时随中原移民南迁传入岭南地区 。宋朝民间狮子舞兴盛,宋代《武林旧事》里,就记载了武术与狮舞结合的“狮豹蛮牌”。宋金时期,中国狮舞产生了南狮、北狮之分, 广东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。到了明代,醒狮在广东出现,一直到今天,广泛流传于广东、广西及海外华人社区,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。


醒狮原名为“瑞狮”,意为吉祥如意。在广东,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,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,必有醒狮助兴,长盛不衰历代相传。清朝末年,鸦片战争战火蔓延到南方,因“瑞”谐音“睡”,具有民族忧患感的广东人便将其改为“醒狮”,寓意醒狮醒国魂,击鼓振精神。自此,“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”,成为了扬民族之威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。


纯手工制作狮头非常考验手艺人的技艺,东莞石龙镇制作的醒狮狮子头远近闻名,深圳、广州、香港、新加坡都有许多人慕名前来订购。石龙镇的醒狮制作技艺,还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石龙醒狮以刘、关、张三种面谱造型,分为白狮、红狮、武狮。通过不同色彩和纹饰来展现狮子的不同性格与内涵,其中黄色剑纹代表刘备的仁德,红色刀纹代表关羽的忠义,黑色矛纹代表张飞的英勇,寓意匡扶正义、抗御邪恶,并呈现出形象。在石龙镇,还可以买到很特别的小手工南狮——扯线南狮,既方便携带,又能深切地感受到醒狮文化的魅力。


石龙新昌鼓

    “鼓”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中,有着非凡的“神力”,古人认为鼓声像雷声一样,可以引来雨水、滋润农作物生长。《易.系辞》有“鼓之以雷霆”之说;《风俗通义》将鼓声解释为“春分之音也,万物郭皮甲而出,故谓之鼓”。可见,鼓是我们农耕民族的精神力量,激发着一代代的人辛勤地从事农事劳作。


东莞石龙镇几乎所有的重大场合,都喜欢鼓声助力。石龙新昌鼓制作已有上百年历史,鼓声音如同低音炮,音色浑厚又不失质朴,持久且震撼人心。传统制作手工艺繁琐、周期长一般经过鼓桶制作、鼓膜制作、蒙鼓皮、涂漆上色等四大程序。看似简单的四个步骤,做起来却考究又繁琐,技法耗时又费劲。


历经百年的石龙新昌鼓店,所制作的鼓工艺精良,音色响亮,经久耐用,深受人们喜爱。它的每一个部分,都经由制鼓者无数次的摸触,无数次的敲打锤炼制成,每个制作步骤就好像在为鼓注入生命。完全靠手工艺的新昌鼓个头不大,过年带个回家,又喜庆又极具东莞特色。



麻涌小龙舟

龙舟,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,赛龙舟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。春秋以前,古人有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,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习俗。后来,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,端午节也便成了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。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,更体现出我国传统的悠久历史文化继承性和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。


东莞麻涌龙舟文化源远流长,几乎每个麻涌人都会龙舟有着特殊的情怀。除了每年数万人追捧的“龙船景”,雕工精致、栩栩如生的小龙舟工艺品,也是许多麻涌人家中的珍藏。作为麻涌龙舟文化中“周边”产品,麻涌小龙舟工艺品越来越多的游客喜爱。小龙舟工艺品十分小巧玲珑,非常适合放在办公桌前或作为汽车车头的装饰品,有龙精虎猛、一帆风顺的吉祥寓意。


莞草编织


东莞因莞草而得名,东莞莞草编织技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工艺精良,品种多样,造型美观,。东莞草织主要分布在东莞厚街镇、道滘镇、虎门镇、莞城、望牛墩等五个镇区,厚街还被誉为“草席之乡”。在改革开放以前,东莞草织品出口量仅次于蚕丝,几乎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。

莞草编织品以生产床席和地席的草席类为主,花纹、图案变化万千,具有欣赏艺术价值,以厚街涌口村的五昌生产的街市席(床席)最负盛。除此之外,还有草席、草篮、草盒、提花席、方席、蒲团席等,都是人们的日常用品,具有非常大的实用价值,深受海内外顾客的赞赏。


 
(文/小编)
 
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
0相关评论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,作者: 小编。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https://www.168syt.com/news/show.php/itemid-5616/ 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